Search

過於難受時,人們大腦中的思想就會「過於戲劇化」。
/
提琴拉奏的樂音當中,有一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過於難受時,人們大腦中的思想就會「過於戲劇化」。
/
提琴拉奏的樂音當中,有一個音色名為「自然泛音」。

手指按壓的位置在弦絲的最末端、最靠近琴橋的位置,指尖只能輕輕觸碰琴弦,才能拉奏出最柔美、最細膩的完美弦音,

是不能像其他音色一樣,用力地按壓到底的,越是按壓到底,泛音的音色就過於粗糙、難以入耳。

但我每次開琴盒、迫不及待拉琴,總不小心拿捏不準力度,按壓過於用力。



急迫、莽撞,
往往造成後續的傷害和毀壞。

儘管我們以為自己帶著好意
但「僅為主觀論定」的 這份好意
稍一偏差就成了「自私」
在他人看來恐會變質為壓力和負擔

 大概就像古人欣賞大山風景那樣吧

我們的生活裡,
在應對諸多身邊的人與事亦是如此
得要適度維持一段恰好的距離
得要靜下心、緩緩地、
微微地溫柔感受

不過於頻繁的觸碰
才能讓對方綻放出最自在的模樣
同時我們也無須再步步接近
過度消耗心力

·

常在社會新聞中看見出於愛情、出於兩性情感的糾紛或傷害事件,很遺憾的是,發生衝突的兩造當事人,最初一定都是相愛、最初都是對相遇的緣分感到快樂的。

但情感萌生,不論是單方或雙方,總會隨著時間加深、也越趨於心中的嚮往,或是屈就於內心更多的貪望,便讓單純美好的情感變質了,

「關心」變質為「控制」
「在意」變質為「醋勁」
「愛」變質為「傷害」

最後兩敗俱傷,彼此都遺憾。

.

愛到出現「難受感」時,
我們不妨停下來問探自己
:當初為何想和對方走在一起?
:當初期望這場情感
讓自己成為如何更好的模樣?
:當初是因為對方的什麼特質
而萌生喜歡之意?
:而自己,真正全然瞭解
對方的好與壞嗎?
皆能完全理解包容嗎?
:而彼時和此刻的自己,
也仍是一樣的、自在的、
享受這段情感的嗎?

心理學專家Guy Winch曾在TED Talk的演講中,探討為什麼人們經常難以接受情感分別、過度心碎,

Guy Winch認為,有些分手情況並非一定是要揪出對方做錯了什麼,或是執著於找出自己是否有哪裡做得不符對方期待之處,然後去究責、去鑽牛角尖地追根究柢,答案很可能就只是「不愛了而已」。

但是在過於難受時,人們大腦中的思想就會「過於戲劇化」,不願意接受「不愛了」這一個如此平淡的理由,因為那和極度悲傷的自己不成正比,但很可能事實上,確實沒有、能符合你大腦戲劇化想像的那個答案。

Guy Winch的建議是,在情感走向終點時,盡可能(儘管很難,但一次次盡力嘗試)不要被大腦直覺干擾,可以試著寫下對方的缺點,寫下對方其實也不適合自己期待、做不好的地方,

或是去思考自己的哪些想法或行為,是較不理性的、非出於本意的。

藉此讓自己靜下心來。



總結來談,一來是,其實情感能否持續,必須建立於「雙方在同等方向、同等步調」前提之上,倘若彼此走出了歧路,耗心力拉住、絆住對方恐怕是毫無幫助的,

再者是,最終都要把思考重心回到自身,在歧路中繼點停下腳步、轉個方向看自己:情感走至此刻的你,是什麼模樣呢?

這段情感現在讓你是快樂的嗎?

還是已經讓你混亂不已?

以上,是粿認為在面對情感出現分歧、陷入分別傷痛時,很值得思考的方向,願我們在情感,都能成為更美好的自己。💛

(完)

💜粿的IG追起來
https://instagram.com/healingquei
-----
解封日倒數中,來回顧疫情期間大家的生活投稿吧!

▼「#疫情日記投稿專欄」 延伸閱讀
●台北市北投區章先生:「不是病毒多可怕,生命,本來就脆弱」
https://reurl.cc/2rZ4pv
●桃園龍潭區C獨居男:「因為愛家人,所以不回家」
https://reurl.cc/W3Xn4Z
●台北中正區M主婦:「疫情之下感受到更多愛」
https://reurl.cc/ogxjzv
●雲林虎尾鎮陳女士:「我開始留意需要幫助的人」
https://reurl.cc/eEmrxj
●台中大甲李同學:「修冷氣的阿伯差點在我家暈倒」
https://reurl.cc/Lb7EdK
●台北市林先生:「只關注疫情是否好轉、而沒有立場」
https://reurl.cc/Lb7Eb3
●高雄苓雅區王小姐:「疫情爆發後,七年婚姻簽字結束」
https://reurl.cc/5r2mrn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